【用心說葫蘆墩的故事】EP.9遷徙蘭陽平原
- 柑仔店 用心
- 2021年9月30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21日
第一次大遷徙:蘭陽平原
📜年代:
嘉慶9年(1804)
-
🙋♂️主事者:
阿里史社潘賢文
-
📔原因:
1️⃣潘賢文為了要爭奪岸裡大社總通事這個職位,引起派系鬥爭,最終尚未成功。
2️⃣清代文獻裡說潘賢文可能在中部有犯法被迫離開中部。
-
📖聯合族群:
巴宰族:岸裡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
巴布薩族:東螺社
洪安雅族:北投社
道卡斯族:大甲社、吞霄社
拍瀑拉族:牛罵頭社
-
🛣路線:
在泰雅族的引導之下,大致上沿著現今台三線的道路方向,先到達新竹九芎林以及桃園大溪山區,之後潘賢文聽客家人說蘭陽平原物產豐饒、漢人稀少,再次統領社人前往蘭陽平原五圍一帶開墾。
-
⚔️他們憑藉手上擁有多支火槍,使當地的噶瑪蘭人和移居過來的漢人都懼怕這幫中部平埔。
但中部過來的巴宰族群等並沒有耕地,(身無分文,只有火槍)宜蘭當地的原住民以及漢人為了減少威脅,使用以槍換糧的策略,使潘賢文率領的這大批族人火槍逐漸減少,也沒有糧食可吃,直到嘉慶11年(1806)再輾轉遷移到現今的宜蘭羅東開墾,當時羅東人煙罕至,建立了「阿束社」,外人稱作大番社。
-
⁉️現今羅東鎮上的城隍廟裡供奉著潘賢文的牌位,視潘賢文為羅東的開基始祖,老一輩的羅東人都知道當地之前的舊名稱為阿里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