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葫蘆墩圳進水口的更改次數》

📜當初在整理葫蘆墩圳開發歷史時,發現怎麼每次進水口都不一樣,仔細看了一下才發現原來經過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民國時期,由於設施的年久失修和天災人禍,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所以才會經過多次修改,至今葫蘆墩圳已漸趨成熟,水資源也得到良好的分配。接下來就來說說每次進水口更改的原因,如果這些故事你都知道,你就是「高級な豊原人だ」。🏅🏅🏅

0️⃣最初的進水口 首先在清領時期,由張達京與六館業戶共同開鑿的地洞,位於埤頭大甲溪南岸懸壁,由此引進溪水。

三百年入水口,目前已荒廢使用

1️⃣第一次更改進水口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認為舊有的地洞整修不易,因此將入水口改移至山線縱貫鐵路就花樑鋼橋下,設堰堤攔水引入大甲溪溪水。同時將葫蘆墩圳、八寶圳、王田圳命名為「豐原水利合」。而舊有的進水口(六館業戶所修築)修改為攔水鐵門現代化設施。

豐榮水利之碑

2️⃣第二次更改進水口 光復民國之後,民國66年石岡水壩修築完成,因為由石岡水壩統一引水,增加水的利用度,因此重新調整進水口路線,於食水嵙溪興建取水口,由南幹渠線整合八寶圳,再導入葫蘆墩本圳系統。此時因為新調整的路線,位於花樑鋼橋下的日治時期進水口便荒廢不再使用。

南幹線渠

3️⃣第三次更改進水口 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導致石岡水壩損壞,南幹渠線的山壁崩落直接影響葫蘆墩圳的取水,由於葫蘆墩圳缺水將會導致大台中地區的民生用水缺乏,當時總統李登輝先生下達緊急命令修復位於花樑鋼橋下日治時期的進水口直接從大甲溪取水,才得以解決缺水的窘境。

民國88年再次啟用的進水口(由李登輝前總統下達緊急命令)

4️⃣第四次更改進水口 石岡水壩因地震損壞的部分、南幹渠線都修補好之後,為了使水資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將進水口恢復為八寶圳系統的南幹渠線取水,再流入葫蘆墩圳本圳。日治時期的進水口再次荒廢,現在依舊矗立在花樑鋼橋下。

Komentarze


©2022 by 用心柑仔店。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